是一家成长迅速但也饱受争议的公司。从公开报道中,目前看到更多的是元气森林,产品乏善可陈,百亿的销售目标迟迟未到,有些产品线最终被放弃。彼时,元气森林大火的时候,代糖也是风光无限,
代糖,又名甜味剂,是一种食品添加剂,能够适用于替代蔗糖、果葡糖浆等具有较高热量的传统糖类。众所周知的是,糖类摄入过多会增加健康风险,有几率会使肥胖、糖尿病和龋齿。在当前全球各国肥胖率和糖尿病发生率逐渐提升的大背景下,代糖早已不是一个新事物。
代糖既有人造的,也有天然提取的。人工甜味剂包括三氯蔗糖、安赛蜜、阿斯巴甜等产品。人工甜味剂应用限制范围很广,安全性高,成本比糖类甚至还低,因此是代糖里的主流。
天然甜味剂则往往通过自然提纯和合成生物的方法生产。例如赤藓糖醇、阿洛酮糖、罗汉果糖等。这些甜味剂在自然界即有所存在,但往往甜度很低,甜价比(衡量甜度和成本的比率)甚至比蔗糖还低,必须得大量使用才能达到蔗糖的效果。天然甜味剂成本很高,但重在“天然”,因此也会有消费者买单。
完全模拟蔗糖是十分艰难的。不同甜味剂的感官评价不同,具有甘草味、后苦味、金属味等。大多数甜味剂相对于蔗糖都有独特的甜味和副味特征,相互搭配可以取长补短,发挥协同作用。
相比起来,人工甜味剂的行业格局较为稳定,新增产能有限,本身属于精细化工品,且自身有着非常强的安全和环保壁垒。金禾实业(002597)是人工甜味剂的龙头,在行业内拥有一定的议价权,毛利率、应收账款、经营性现金流都不错。然而,即使是这样,人工甜味剂依然不能在周期的大潮里独善其身,当前三氯蔗糖的价格也就等于前两年高点的1/3。
相比起来,天然甜味剂的供需格局则更差。在更早的时候,天然甜味剂虽然市场空间不大但总体稳定,至少大家都不折腾。然而,近几年以元气森林为代表的网红无糖饮料风靡一时,在利益的刺激下,业内玩家纷纷扩张产能。这个行业又没多少壁垒,产能建设也不贵,于是产能很快过剩。产能过剩导致大幅降价,更要命的是,天然甜味剂现在还遭遇了需求疲软的窘境,这不啻为一种双杀。本来还算是小而美的行业,遇上了风口反而变差了。
长期以来,代糖主打的就是健康,道理也很简单,大家吃了代糖,就能减少高热量糖类的摄取,进而达到减肥的效果。然而,以上的观点可能并不科学。
5月14日,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最新版本的《非糖甜味剂(NSS)指南》,并提出建议:不要再使用非糖甜味剂(NSS)控重减肥。世卫组织对大量研究进行了分析发现:代糖替代法可能对短期的减肥效果做出了贡献;但长期来说,并不会继续瘦下去。一些前瞻性观察研究证据,以及长达10年的随访表示,摄入更多的代糖(非糖甜味剂)与更高的 BMI 和发生肥胖的风险增加有关。
背后的原因还不完全清楚,一种解释是,代糖能骗过味蕾,让你感受到甜蜜的滋味,但它并没有骗过大脑,甚至有可能让你的大脑变得更精明。甜味的满足感越来越低,就像“狼来了”,即使吃了真的糖,大脑也不再那么积极地做消化的生理准备,对“吃够了”的反馈也更弱更慢。于是甜味的东西,可能会越来越难满足你的食欲。
另外,如果你吃了代糖,你可能会告诉自己,你今天已经少摄入热量了,已经高枕无忧了,不妨“奖励”一下自己。于是,你吃了更多的其他东西,结果能量反而比不吃代糖更多。在减肥这件事上,代糖非但作用可能比较小,甚至还可能会产生新问题。
即使不考虑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,代糖的天花板也比我们想象的更低。一方面,大众肥胖和糖尿病的患病率慢慢的升高,甜味剂安全可靠,且成本往往更低,理应快速占据市场。然而我们得知,时至今日,代糖的渗透率依然很低。蔗糖的市场空间有1000亿美元,人工合成甜味剂的市场约空间约为70亿美元,天然甜味剂则仅有10亿美元,甜味剂加一起都比不上蔗糖的1/10。
首先,并非所有蔗糖应用的场景都能替换为代糖。饮料是代糖渗透率最高的领域,烘焙、乳制品及调味品当中代糖的占比则较低。在餐厅就餐或者点外卖的时候,我们很少能够遇到代糖。究其原因,人工合成甜味剂甜度太高,烹饪中难以控制,且代糖的味道和蔗糖多少会有一些差异,这也给烹饪带来了极大的挑战。
另外,有趣和创新或许才是市场的动力。新一代消费者,特别是Z世代的年轻人,爱冲浪、有追求。搬砖之时,工作之余“来一杯”或者“来一瓶”成为了他们放松解压的方式之一,在面对众多的饮品选择,自然对有趣的品牌抱有更多的期待。
在前些年无糖饮料大行其道的时候,我们以为“无糖”是原因,以为消费者就是喜欢无糖;然而事实上,“无糖”更像是结果,更像是恰好符合了花了钱的人有趣和创新追求的一个结果,这本质上是因果倒置。过了几年,大家都腻了,于是开始追求新的风潮。
注: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股市有风险,入市需谨慎。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。